跳到主要內容
首頁 > 藏品資訊
:::
藏品資訊
男子後敞褲
  • 編號
    • 編 目 號:AT000038
  • 名稱
    • 登錄名稱:股引
    • 中文 名稱:男子後敞褲
    • 族語名稱:kacing
    • 英文名稱:Male Leg-Coverings
  • -數量-
    • 單 位:
    • 數 量:1
  • 所屬族社
    • 所屬族群:排灣族或阿美族
  • 材質
    • 主材質分類:織品
  • 尺寸/度量
    • :835  mm
    • :365  mm
    • :800  mm
  • 外觀描述
    • 顏色:黑、橘、黃、藍
    • 形狀:成對的長方形
    • 型制/特徵描述:褲腿部繡連環紋,並呈管狀
    • 原件與否:原件
  • 功能/意義
    • 功能:服裝的主要功用,在於遮體、保暖、裝飾,而在社會階級制度嚴格的民族中,更有具體顯示社會地位的功能。大體上,臺灣山胞的服飾在其各族內,均能或多或少地象徵穿著者的身份地位。例如泰雅族的勇士,在戰鬥舞蹈和凱旋祝祭時所著的服飾,便有別於日常和非勇士的服裝,這種特殊的衣飾,主要的用意就在表彰其武功成就及社會地位。 就製作服飾的材料而言,臺灣山胞各族在最初都是以自製的手織麻布、樹皮布,以及山羊皮、鹿皮等獸皮裁製成衣,後與漢人接觸,才與漢人交易而得毛、棉色線等,再與自製材料混織,遂形成現今所見各式各樣且多彩絢麗的服裝
    • 使用者:男用
    • 使用方法/時機:腰際的綁帶細住腰間,左右兩腳分別以四條綁帶圍繫小腿部分。
    • 風格特色:後敞褲是典型方衣系統,由兩塊長方形布構成,褲長以腰部以下至足踝的長度為準,只在上緣中央有一小部分重疊縫合起來(李莎莉1998: 192)。
    • 文化意義:排灣族人常在五年祭或婚禮等重大節慶上穿著,一般平民不可施以紋飾,質料除了麻以外,也有皮製的,多在工作狩獵時穿著(李莎莉1998: 192)。
  • -備註-
    • 備 註:*原登錄為排灣族,昭和2年帳冊記為不明族,昭和13年帳冊記為阿美族(褌)。
  • 藏品描述
    • 描述: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「排灣族男子後敞褲」(館藏編號AT000038),標本採集記錄並未詳列採集地與社名。族語稱為kacing。
        本件後敞褲主要以兩片長方形的黑色棉布作為褲片。在褲片上緣打細皺褶,並於兩褲片上方若干公分處相疊縫合,再於上緣縫接一條長條形藍色棉布條成為褲頭,褲頭左、右兩角再接縫藍布綁帶。兩褲片於腰部側邊以及大腿處往下各自繡有相連菱形紋、直條形紋、髮狀形紋、相連X形紋、相連三角形紋等,色彩有黃、淺綠、米、橙、橘等色,技法以鎖鏈繡法為主。褲片約於三分之一高處往下縫合成褲管,下緣再各自接縫棕色布製綁帶。
        後敞褲依其穿戴方式又稱為綁腿褲,為多數族群共有的男子下身服飾(泰雅、太魯閣、賽德克、賽夏及雅美/達悟族除外),形制上大多相同,但不同族群,褲面上的色彩圖案及技法卻有很大差異,可從圖案中辨別所屬族群。於排灣族來說,三角形及菱形代表百步蛇身上的花紋,在排灣族的神話傳說中,意指祖先崇拜的對象,具有祖靈保護的意涵。後敞褲常見形制為兩片長方形布片,未有縫合。本件將褲片膝下處進行縫合,較為少見,具獨特性。據任先民於屏東縣泰武鄉排灣族的食、衣與生命禮俗一文中提及,此種縫合下半部者,屬於年長者穿著。
        排灣族男子平時穿著單片式的黑短裙,在出席重要場合時會在短裙外面再穿著一件後敞褲。本件後敞褲的穿戴方式係將褲頭藍色綁帶於腰部繫綁並結於腰後,雙腳穿入左、右褲片,棕色綁帶繫綁於腳踝處。